微信的慢性自杀

类别: 时间:2020-12-01 浏览:404
今天上午,我还在关注有关特朗普出院的动态,突然看到一条推送,标题叫做《微信在朋友圈里悄悄放了个「大招」》。


微信的慢性自杀

看了下,说是微信增加了一个“朋友圈标签”功能,以提升用户搜索相关朋友圈信息和视频号的效率,反正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不过相信大家若是真的关注微信相关动态,会发现这款软件从几年前非常高冷地“轻易不做改变,一定要极简”,变成如今隔三差五就要做变化,功能也越来越繁杂(说难听点叫做臃肿)。

曾经哪怕稍微有一点点变化,都会立刻成为全网热搜焦点的微信,现在的更新甚至还需要媒体写文章来提醒大家,并且委婉地用了“静悄悄”的形容……

所以我个人的感受时,微信已经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慢性自杀的道路。


大家还记得微信1.0是个什么样吗?

找了张当时的网络图片,基本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聊天工具”,支持私人或者群聊对话。这些功能QQ早就做到了,而且只会比微信体验更好。

微信的慢性自杀

印象中,微信真正开始得到广泛关注,是2.0版本的“语音功能”上线,以及2.5版本“允许手机号注册”。

那会儿恰好也是国内智能机爆发的时代,很多原本跟网络无缘的中老年人甚至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对许许多多不擅长用输入法打字的用户而言,微信就是个可以按一下,轻轻松松发语音跟亲朋好友交流的“对讲机”。

手机号直接注册,也避免了当时用户们还得再去弄个专门账号的麻烦,大大简化了上手程序。

而手机版QQ尽管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类似的功能,但当时QQ以年轻人为主要使用群体,界面较为复杂,功能也是花里胡哨功能一大堆,对于刚开始有机会接触智能机的群体来说,可谓是非常不友好。

微信的慢性自杀

后来微信的更新也并不是很迅速,包括朋友圈、公众号等功能都是逐步上线,并且直到2014年“微信红包”诞生之后,才正式成为了国民级的应用产品。

尽管微信后来又经历了多次更新变化,但它的核心定位实际上一直都是“熟人社交”。即便像是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可能增加了出轨风险,但绝大多数用户初次接触微信,基本都是为了公司群或者“相亲相爱一家人”而登录的。

朋友圈之所以叫做“朋友”圈,本身就有着熟人社交的潜台词在里面。所以很长时间里,大家发的朋友圈内容往往是希望得到“熟悉的人点赞/支持”,或者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公众号文章分享给身边的人。

至于非熟人的社交去哪里?显然微博才是主旋律,利用多次成功的娱乐、时事热点营销而成为了直到今天都影响力十足的“陌生人社交平台”。

微信的慢性自杀

我记得那会儿的内容传播有个特点:微博率先把短平快的内容放出去,然后是微信公众号们写出一篇篇图文,供用户们分享到群里或者朋友圈。

当时由于百度的作死以及阿里巴巴死活做不好自己的社交功能等原因,总之手机用户想要有获取内容的需求时,只要拥有微信和微博就够了。

这种“各司其职”,实际上也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住了微信和微博之间相对的稳定性,颇有几分互惠互利、井水不犯河水的味道(腾讯微博挣扎了一会儿就基本死了)。

若能长久太平,自然再好不过。可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稳定的局面终归还是逐渐被打破。

有三种主要原因,构成了本文标题的内核——微信走上慢性自杀的道路。


【互联网平台“我全都要”的本能】

微信的慢性自杀

当大家现在打开微信时,功能以及远远不只有聊天跟发朋友圈了。只要你愿意,可以在微信上完成大量支付行为、实现政务功能、预定酒店火车票、买保险,等等。

当年小程序的诞生一度引发了轰动效应,很多文章几乎将其称之为一场“革命”。现在看来,小程序的贡献毋容置疑、大部分场合再也无需下载APP了。

但也意味着包括小程序在内,人们打开微信时的很多场景,实际上跟支付宝没有什么区别。

前面提到的那些新增功能,我们都能在支付宝上找到基本相同的,包括后来支付宝也抄了小程序的概念,而且更加花里胡哨一点。

这就是互联网平台的一种本能,名曰“我全都要”。

其实最早腾讯依靠QQ起家时,也挺像是微信刚起步的“初级版”——依靠吸引了年轻用户注册和使用,然后再一点点开始搞游戏、搞新闻、搞各种各样的项目。

后来的QQ就融合了大量功能在里面,反而令海量尚未开发的群体无所适从,进而简单好用的微信出现,顿时让人眼前一亮。

我猜张小龙作为顶级产品经理,也应该对此是深有感触的,所以微信没有一下子变得大杂烩。

但是,当平台已经成长到巨无霸的规模,就不可能样样事情都由一个人左右。所以,微信等于复刻了腾讯最初起家的历史,现在试图通过微信这一款软件,就完成用户从吃饭睡觉到拉屎上坟的一切需求。

如此一来,“熟人社交”定位就会逐渐有跑偏的迹象。进而当今天我们再要定义“什么是微信”时,就有可能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

如果微信真的能够做到全方位碾压其他竞品,那么倒也罢了。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比如和支付有关的各类功能,那还是阿里比较强。至于“搜索”嘛,百度就算现在混得再差,但怎么着也比“搜一搜”好用吧。

腾讯能够给予微信常人难以想象的资源,但这个资源不可能是无限量的。如果说微信在未来增加更多、更复杂、更涉及完全不同于“社交”领域的功能,就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开发,而且没有办法保证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本应该用于改善微信本身的“社交功能”的资源,放到了其他方面。

我们也都知道,微信其实光是一个“群聊”功能都有很多为人诟病的缺陷,但官方是否还有足够的精力去进行应对呢,还是说觉得目前已经不需要再去考虑用户在聊天、发朋友圈时的体验了呢?


【成熟平台创新不足、反应迟钝的必然】

尽管微信最初依靠跟QQ差不多的聊天功能起家,但后来的公众号也好、小程序也罢,都还算是腾讯最近十年最有影响力的发明。

但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所谓的“大公司病”,其中有个特征就是尽管员工数量很多,但创新能力反而在下滑,颇有点当年银行守着大老板们放贷、根本不想贷款给小微企业,结果让支付宝挖到了金矿的味道。

福山在冷战之后写了篇《历史的终结》,我估摸着腾讯可能觉得自己前有QQ后有微信,已经是基本上天下无敌的状态,今后都是资源跟资本的游戏而已,看到好东西直接收购,收不来复制一下就完事儿了,互联网的事情能叫抄吗?

所以腾讯前些年大肆收购各种游戏、文娱公司,像是网文领域几乎一家独大,动漫方面也曾经数年财大气粗砸钱了事,结果就是——

忽略了随着网络速度提升、手机智能化程度升级、大数据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灵魂之中。

等到字节跳动异军突起时,腾讯曾经也想要收购,结果张老板那会儿硬气得很,直接呵呵。

微信的慢性自杀

今日头条这么个怪物出来了,腾讯既然买不下来,就弄个差不多的——企鹅号。

可显然在算法技术上,腾讯做不到字节跳动的水准,并且因为已经落后于人,除了尝试砸钱抢人、找几个友商联合起诉头条之外,基本没招可用。

张老板其他方面不提,这个眼光绝对超一流。后来的抖音完美契合了4G时代手机用户需求,几年就把产品做成了连美国政府都盯上的“大蛋糕”。

腾讯,亦或者说微信方面对此的反应继续慢一拍,还是抱着一种“搞定了图文作者就OK”的心态维持公众号的体面,直到后来大量用户不再关注公众号,每天习惯性打开抖音、快手甚至B站等APP刷上好久好久……

不知不觉,什么公众号啦、朋友圈啦,似乎都变成了上个时代的产物。那些曾经被“对讲机”功能吸引过来注册的“菜鸟”们,如今有点时间就掏手机刷抖音,特别受到门卫大爷们的青睐。

微信的慢性自杀

tiktok风波虽然给字节跳动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但抖音的使用者并没有因此减少。久而久之,微信引以为荣的王牌——公众号可能就会愈发鸡肋化。

尽管腾讯也急匆匆地弄了个“微视”出来,不过山寨气质浓郁,反响非常一般。你看APP下载排名方面,微视的影子都没有,抖音却已经坐稳了王座。

微信的慢性自杀

至于微信上搞“视频号”,依然是东施效颦的味道,我动不动看到上面显示好友头像又懒得点开时,那种烦躁感别提多让人纠结了。

以字节跳动目前的规模,腾讯再想通过模仿来超越,除非明天张一鸣加盟鹅厂当副总。可腾讯以及微信自己呢?有没有拿出什么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新的内容形式?

现在并没有,也看不出以后会有。


【人多了,队伍不好带了】

知乎之前有个问题,叫做“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了?”,引发不少网友讨论。

微信的慢性自杀

除了很多人因为年龄增长以及认同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没啥可发”之外,还有一些观点是朋友圈的体验变得越来越差:

官方自己打广告、微商们整天发广告、各类打折刷赞信息数都数不过来,刷朋友圈成为了一种很没有意义的事情,有这时间还不如上B站看沈老师嘲讽懂王呢。

体验感不好,除了我前面提到关于功能繁杂必然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均”之外,还有个问题不容忽视:任何的平台,都是由人做出来的。平台越大,人越多,心思就越乱。

我在网上查到,张小龙最早带着团队做微信时,一共也就10来个人。

而目前到底有多少人,官方并没有公布相应数据,但很显然的是肯定比这个数字高出许多倍。

人多了,由于大家的背景、经验、想法不同,理所当然地会希望“微信”这个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往简单来说,一个微信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KPI,那么他们的工作成绩就必须体现在微信的变化上,否则怎么证明他们“胜任工作”呢?

往复杂了说,也许某个管理者以前是做团购的,那他天然拥有着团购资源,希望能够在微信平台呈现,而另外一个管理者跳槽前搞的是搜索,如果微信没有搜一搜,他会很难受。

即便在微信刚开始进入人们视线的那几年,张小龙还可以秉持着所谓“不折腾”的宗旨,对微信的每一处变化都慎之又慎,但是平台的发展并不可能因为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说到底,张小龙目前所做的事情,也不一定和几年前完全相同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微信新功能,是不是完全从理性和市场角度出发而实现呢?

还是说,内部多方利益斗争、妥协的结果呢

腾讯的员工在综合水平上肯定比中小公司的强,但他们并不是圣人和理想主义者,大家都有七情六欲,都要恰饭,都有欲望。

只要上过几年班的人,应该对此会产生共鸣。


微信的慢性自杀

当然了,微信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为历史名词,它的规模注定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个衰落过程会非常缓慢,也许得到某天腾讯突然宣布微信裁员时,才能引发媒体关注。

但慢性自杀的趋势却依然持续,恰如大明王朝衰落,一直烂到根子时才让无数人如梦初醒。

上一次臃肿的QQ被替代,还好“屠龙勇士”微信依旧是自家的产品。如今微信又站在了老大哥曾经的立场上,这次会不会再出现一个张小龙来力挽狂澜呢?

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相关推荐